2020年12月15日晚,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INALCO)教授、法國多學科佛教研究中心(CEIB)主任汲喆教授應我校邀請,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再為全校師生舉辦了一場學術講座,題為“布迪厄及其場域理論”。該講座為澳門城市大學四十周年校慶名家講座之一。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執行副院長王忠教授出席講座並致歡迎辭。
講座中,汲喆教授首先從“布迪厄的生平”開始,隨後介紹“布迪厄與社會學經典作者的理論繼承關係”,釐清“與場域有關的基本概念:社會空間、資本、慣習”,最後闡釋“場域理論”。汲喆教授指出理解“場域”概念需要注意四個要點,即“場域”是運作的空間、爭奪的空間,它包含一種投入(投資),社會界即是大量場域的疊合。同時,汲喆教授解釋了“場域中的社會運作:遊戲之喻”及“場域的內外部關係”,並結合其對佛教人物群像的研究案例將“場域分析的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
講座下半段,線上和線下參加講座的師生們紛紛踴躍提問,汲喆教授就這些問題均做出了深入淺出的解答。現場學習氛圍濃厚,同學們均表示獲益匪淺。
汲喆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宗教與社會變遷、宗教全球化、宗教社會學理論及法國漢學。近著有《宗教、現代性與時間性:當代禪宗的社會學》(法文,CNRS,2016),主編或合編有《現代中國的宗教、教育與政治》(英法文,PUV,2011)、《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兩次復興》(中文,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得道與成聖:現代中國宗教權威的建構》(英文,Oxford,2016)、《當代中國的漢傳佛教:調適、繼承與創新》(英文,UH Press,2019)。譯著包括法國社會學年鑒學派的重要作品,如涂爾幹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合譯)、莫斯的《禮物》、涂爾幹與莫斯合著的《原始分類》等。